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助力乡村振兴 > 时政要闻

河北经济日报: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东光县精准施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时间:2022-08-30        浏览量:64359        分享:

大运河东光段航拍图。

沧州市副市长、东光县委书记戴树胜(右二),东光县县长宋吉利(右一)视察乡村振兴工作。

东光县秦村镇秦一村的农户在采摘西红柿。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乡村振兴如火如荼。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而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者的各县党委政府,都在兢兢业业,奋发作为,为各县的发展腾飞努力奋斗着。

我省的东光县位于传统的黑龙港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一度还是经济贫困县。然而,就是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历届东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树立雄心壮志,坚持突围探索,坚持聚焦特色重点,以县域经济之进、美丽乡村之新、乡风村风之治促乡村振兴之变,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又颇有成效的乡村振兴之路。

千年古县东光县位于冀鲁两省交界、大运河之滨,交通便利畅达,区位优势明显。总人口38万人,县域面积710平方公里;下辖8镇1乡、447个行政村。2011年东光县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8年9月省政府宣布东光县脱贫“摘帽”。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东光县持续发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举全县之力坚决落实各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确保脱贫攻坚举措和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序推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县委、县政府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全县几十万农民群众追逐梦想的奋进力量,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华彩乐章。

强化担当 践行使命 扛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强化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东光县成立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和县长挂帅,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发布了《东光县2022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东光县委书记2022年度抓乡村振兴任务清单》,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督促三级党组织书记强化担当,践行使命,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坚定不移地扛在肩上。

今年以来,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先后共16次专题研究调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对工作进展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办公,即时解决,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重新调整了领导干部分包脱贫村、脱贫户责任制,实行县委常委包乡镇、乡镇党员干部包村制度,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全县30名县级干部全部落实了包联责任,实现脱贫村帮扶“全覆盖”。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包联脱贫户,落实遍访任务,走遍了全县所有脱贫村。同时,重新调整充实了88个驻村工作队,264名工作队员、975名帮扶责任人,继续扛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实现帮扶“全覆盖”。

为强化防止返贫监测,每月组织乡镇和防贫网格员根据行业部门推送的预警信息进行重点排查,同时对全县所有农户收入情况、重大支出情况、因病住院、受灾或发生其他重大事项和有没有造成收入骤减的事项以及“两不愁三保障”是否动态清零等内容进行摸排,一旦发现农户有返贫、致贫风险,及时召集相关乡镇、村进行分析研判,符合条件的纳入监测系统,采取针对性帮扶救助措施,启动防贫险,坚决杜绝致贫、返贫问题。

在今年3月13日因疫情管控全县按下“暂停键”的特殊时期,为克服管控对脱贫户和易致贫返贫户等弱势群体生活造成的影响,全县动员各方面力量,着力解决疫情期间脱贫群众、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各村党支部在严格落实疫情管控措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防贫动态监测网格作用;组织村“两委”成员和防贫网格员对辖区内脱贫户、易致贫返贫户开展全覆盖走访排查,帮助群众对居住环境进行防疫消杀,为他们送去口罩、消毒用品、药品等防疫物资;为缺少生活用品的群众送去米、面、油、菜等必需品。全县脱贫户和易致贫返贫户生活正常,没有一户一人因疫情返贫致贫。

多措并举 拓宽渠道 力促农民群众稳岗就业,稳定增收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措施,就是确保广大群众增收。近年来,东光县坚持以确保群众增收为目标,积极围绕发展帮扶产业、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脱贫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县已实现对全部建档立卡人口产业多重叠加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产业项目资金用于入股荣业食品、乡韵食品、汇通纺织等高科技农业项目,以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东光县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对所有建档立卡劳动力全部建立务工台账,跟踪记录就业帮扶情况。按照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奖补等相关补贴政策。2022年,全县安排脱贫劳动力就业培训资金28万元,拟培训脱贫劳动力280人次。面对今年疫情影响,县委县政府把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保障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稳岗位、稳就业,截至目前,全县脱贫劳动力中已有外出务工人员1176人。

在帮扶脱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上,东光县涌现出许许多多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和乡村振兴带头人。使农民在实现“物质生活改善、精神生活精彩、人生价值凸显”的巨大转变中,完成了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蜕变。东光县吴定杆村党支部书记吴容庆,7月份被评为河北省“千名好支书”。吴容庆认定“土地流转”是一条农业改革的必然之路,于是鼓动一些能人回乡安心务农,并将零星的土地集中流转。他创建的东光县华容农业合作社,目前已是省级示范合作社,入社成员207户,现流转土地2600亩。

东光桑树是个宝,既可鲜食、制干,又可深加工酿酒、酵素等,嫩叶还可菜食、制茶、制药,枝条、根皮可入药,用处大、用量大,发展前景广。东光县蓝云桑葚家庭农场和润贵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本县及周边县市发展订单生产,生产桑葚干、酿制桑葚酒、桑叶茶等系列产品,建设采摘园5处、育苗基地20亩,加工车间2座、恒温库1座,桑葚的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年产值2600余万元,吸纳农民就业35名、季节性雇工270名,已带动7个村、6家合作社及360余名果农开发桑葚种植。

聚焦目标 以点带面 全力推进产业示范带动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

东光县委、县政府坚决落实省委领导对沧州提出的“五个更大成效”(沿海经济发展、开发区提档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安全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紧密结合县域县情,聚焦目标,以点带面,全力推进产业示范带动。

东光县制定了《东光县大运河沿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关于大运河沿线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目前正在组织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谋划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力打造精品示范区。今年东光县将衔接资金重点向大运河沿线乡村振兴重点村倾斜,按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优先安排相关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运河沿线美丽乡村带。截至目前,东光县共到位各级衔接资金5738万元,其中沿运河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项目已全部开工。

东光县的五大传统产业(包装机械产业、绿色化工产业、塑料包装产业、针纺服装产业、五金机电产业),历经几十年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器”。东光县的包装机械产业,其系列产品逐步升级,初步确立了该行业在国内中、低端产品的主导地位,获评“河北十强特色产业”。东光县包装机械产业群体规模大、社会效应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辐射于东光、连镇两个乡镇15个专业村。塑料包装产业,现已形成原料进购、吹膜、制版、印刷、复合、制袋、销售等链式结构体系,特别是液体包装和彩印,被誉为“江北塑料第一乡”,现有生产企业626家,从业人员27300余人;2021年营业收入135亿元,占全县民营经济的比重为14.5%;上缴税金4500万元,占全县民营经济税收的3.6%。特色产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天地,也拉动和带动了三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消费。

为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东光县积极指导和支持开展乡村旅游休闲活动,增加乡村旅游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对运河沿线的重要景点、古遗址、古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标注,已制作大运河图,标注运河35个湾道;在105国道和堤顶路设置交通标识、旅游标识牌68块;在连镇给水所、连镇炮楼2处安装市级文物保护碑。利用谢家坝世界遗产点品牌优势,积极推介运河沿线氧生园森林公园、武术文化公园、东吴文创园、麒麟卧生态采摘等景观节点,多点协作,串点成链,丰富旅游资源内涵,扩展东光运河旅游。同时,开通“魅力东光,运河一日游”免费旅游专线。2022年上半年,各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336万元,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扩大了东光县的综合影响力和知名度。

综合施策 夯实基础

保障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不断强化全县村容村貌建设、改进农村人居环境,东光县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东光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并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全面推进“五清三建”工作。不大拆大建,不简单刷白墙,进行破旧整治,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制定村庄建筑风貌导则,实现“环境干净整洁,风格协调有序”的村庄面貌;实行人居环境常态化包联督导工作机制和督导考评制度,推进工作持续开展。

农村道路交通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事关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以来,东光县已完成村庄建筑导则印制,指导乡镇、村庄、农村建筑工匠规范建房。截至目前,全县共出动人员42660人次、车辆1万台次,清运垃圾32吨,清理乱堆乱放垃圾点6093个、小广告6243处,拆除残垣断壁900多处;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150多个,已建成美丽庭院594个。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农村路养护大修、“断头路”贯通、危桥改造工程,建设总里程达22.1公里。

东光县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际,积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改厕、污水处理站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分类施策,靶向施策,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见实效,实现“清水绕人家”美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今年以来,全县共完成户厕改造2097座、新建公厕87座,问题厕所动态清零;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村庄比例达100%。已建成一个建筑垃圾消纳场,现在正在收集处置。按照《东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到2025年实现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与此同时,东光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全县大力宣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树立新型婚俗观,丧葬观和生活观,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婚丧活动中各类低俗陋习,杜绝相互攀比,天价丧葬费和天价彩礼,提倡量力而行、合理消费,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对全县447个村9个社区的《红白理事会章程》进行评比,整理出一批以简单易行顺口溜、民谣等形式存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长幼有序的家风建设,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道德观念,挖掘和弘扬传统家风家教家训文化。深入宣传道德模范、慈善楷模,积极倡导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从政,形成良好家庭建设氛围。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光县广大群众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只有乡村生态环境变好了、乡村变美了,才能保障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乡村宜居了,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乡村文明建设搞好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东光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这是东光县38万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也是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好明天。

版权所有 :河北省社会组织管理局、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 冀ICP备13012751号-2 后台管理